“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的一个节气。北京时间2023年7月23日9时50分15秒正式迎来大暑节气,这一时刻,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烈日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滚烫的热浪蒸腾而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酷热达到顶峰,盛夏迎来最后的辉煌。
今日大暑,热浪滚滚,暑气炎炎,伏至夏深,风华正盛。
历史渊源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典型节气。《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大暑,表示炎热至极。《管子》有云:“大暑至,万物荣华。” 大暑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除了高温,大暑时节还潮湿多雨,“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喜热的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由于旱、涝、台风、雷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因此迎来了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的关键时期。
物候现象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时,萤火虫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形成暑湿之势;三候“大雨时行”,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降下大雨,让人躲避不及。“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说的就是暑天大雨的情景。
传统习俗
和大暑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很多。比如,在浙江台州等沿海地区,民间至今沿袭着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当天,渔民抬着载满各种祭品的“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以此寄托五谷丰登、生活安康的美好期许;在山东南部地区,当地居民在大暑这天会到羊肉汤馆“喝暑羊”;广东一带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有“吃伏面”的习俗,人们在暑热正盛时酷爱吃面,无论是浓郁的炸酱面还是淋上浇头的油泼面,都能让人汗流满面,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在大快朵颐中被排出体外,颇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各地民间很多地方还有喝伏茶、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大暑话廉
大暑荷风送莲香,守得廉心自清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荷花的清廉品格,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价值追求,党员干部就好比池中的荷花,有“莲”心方可滋养“廉”骨。大暑时节,骄阳灼灼,酷热难耐,党员和领导干部此时更应涵养清风润廉心、以廉清心纳清凉。莲只盛夏,廉则千秋,唯有坚守底线廉心不乱,才能秉持正气清风不散。
大暑时节夏正浓,清风相伴行致远。时至盛夏,面对酷暑,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在高温中带头坚守岗位,在酷暑中坚持历练党性,不疾不徐、不烦不躁,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要敢于迈出“舒适区”,在一线上得真知,在高温下排毒素,不断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摒除生活中的繁杂欲望,干事创业不忘戒骄戒躁,履职尽责严守清廉本色,唯有永葆清廉安守己心,才能清风常伴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大暑已至,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当时,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当切实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进一步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秉持大暑的热情,匡正干的导向战高温,增强干的动力斗酷暑,形成干的合力直面“烤”验、守护当“夏”,以清清白白的工作作风,营造清清正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推动主题教育和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